互联网+获奖团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采访通讯
发布日期:2022-02-13 浏览次数:

互联网+获奖团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采访通讯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年来一直是各个高校的热点大赛,近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总决赛在南昌大学落下帷幕。我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团队所报送的《隧道防汛智慧预警系统》项目晋级国赛并获入围总决赛证书。  



璞玉得琢,方得宝焉

“我们确立这个AI隧道防汛智慧预警系统项目,是在郑州7·20抗洪救灾之后。”当谈到为什么选择做这个项目时,原本轻松的气氛突然有点凝重,“郑州京广隧道内积水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我们随即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在隧道智慧防汛预警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寥寥无几,所以萌生了做这个项目的想法。”回忆起郑州7·20暴雨带来的惨重损失仍感觉历历在目,不禁让人心生哽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家园有难,高校大学生怎能无谓地等待?团队成员胡梦龙表示:“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正是我们科研的初心。”实际上,如果项目能够进一步发展成熟、投入应用,还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就业乃民生之本,在团队的预想中,项目的实施将会为社会提供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就业岗位,这也同时满足了智慧郑州工程项目的要求,为郑州市政工程建设贡献鲜活的青年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为我辈之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走进教学楼,在团队工作室门口等待时,抬头看到的是成员忙碌的身影,耳朵听到的是他们积极讨论的声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团队成员时刻践行“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他们仔细调研了解市面现有防洪预警系统的特点,不断改进优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将AI技术与防洪预警相结合,使其能够缩短预警时间,提高联合部门行动效率,做到防患于未然。尽管这个团队对防汛系统与工程一开始很陌生,但他们一点一点攻克难题,团队成员一起去思考,一起去创新。在了解这个过程时,郑海森学长谈到,项目之初如何建立模型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困难的,稍有差错,便可能前功尽弃。团队负责人郑宇则感慨地说道:“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原创的,我们的PPT前前后后改了得有十几个版本。”让成员们记忆犹新的是去新乡路演的时候,在舞台上展示环节时出现了突发状况,但他们临危不乱、淡定应对,最后成功晋级。在回忆比赛结果揭晓的时刻时,几位学长感触颇多。他们解决了研发过程中的困难,咽下了构建模型中的苦涩,熬过了等待比赛结果时的忐忑。常言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功夫不负有心人,无数的心血酿成如今智慧的结晶。没有一块沃土不需要耕耘,也没有一份耕耘会颗粒无收,汗水与实践的光芒中,折射出的是他们的付出和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璞玉经雕琢,而得宝石焉。


长风破浪,扬帆济沧海


回顾比赛历程,队长郑宇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时刻刻都在鞭策我们向前走。”郑海森说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模型建造、数据甄别、结果比对等等,这一系列工作都要我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不懈是我最大的动力。”“团结一致是我们的制胜法宝,”胡梦龙认为,团结意识是一个团队最重要的品质,“每次遇到困难时,我们都会开会讨论。我们分了五个组,不论哪个组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一起去解决,互相帮助,我们的心始终都在一块,给予对方精神上的鼓励。”

目前该项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具有技术领先性,未来更将会获得广泛的需求,有望实现全国隧道防汛系统技术的飞跃性突破。郑宇告诉我们,团队目前还在模型建造的过程中,大概在明年会把第一个版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届时将会以郑州作为第一试点区,后续扩展试点范围,最后再进入全国范围推广,建立全国渠道,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商品产业链。
  “我们依然在路上”团队成员们坚定说道。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这支来自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的小团队,将怀揣着他们的初心、智慧与激情,走出校门,走出河南,一步步走向中国隧道防汛技术发展的浪潮尖端!


END  


文案:闫静雅 将宁迪 芦美竹

刘懿萱 赵红婷 张孟豪

排版:刘璐璐  密梦琳

审核:王杰 李金豪 宋冠

指导老师:张玥